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将迎来巨变

发布时间:2024-05-27 14:38:06     阅读:2088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含两种业务场景,分别是“高速公路”与“服务站”,高速公路指的是流程之间的打通,解决的是数据流通的问题,重点是让数据多跑路、人少跑路的理念,典型的“高速公路”式的信息化系统是ERP、MES、OA等传统的信息化,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关联比较紧密,所以这类系统的建设离不开高级咨询顾问的介入,尽管现在诸如低代码、微服务等系统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对咨询顾问的依赖,但是管理咨询仍然是这类系统建设的刚需。虽然通过技术的可扩展、可配置逐渐在替代咨询,但是现在项目咨询的重点早已不仅仅在于流程梳理、管理咨询,而是逐渐演变成了对于企业业务的咨询与推荐,比如企业希望种五十颗树,咨询顾问的作用应该在于告诉企业不要种仙人掌,因为仙人掌不适合南方气候,而且兄弟单位种的是哪些品种、多少数量可以作为参考,所以未来会从管理咨询方法论的熟悉逐渐转化到对于行业、业务的熟悉,最好是对于一个行业的上下游进行打通。

综合来看“高速公路“式的信息化建设是刚需,因为很难见到规模性企业没有ERP系统,因为ERP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的管理理念。

“服务站”式的信息化系统指的是某个单点应用的提升,比如ERP系统用户信息需要人工维护,但是可以通过“全能扫描王”直接扫描卡片信息直接导入,重点解决的是工作效率的问题。比如工厂管理信息化项目,之前的MES系统数据大面积需要手工录入,但是现在机器视觉、智能卡尺的出现可以自动输入数据,解决了数据录入、异常识别的问题,提升了单点的工作效率,告别了手工操作。

 那么“高速公路”式信息化系统与“服务站”式信息化系统之间是否存在依存关系?很显然两者并不存在依存关系,如果车间只有机器视觉系统没有MES也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手机屏幕检测,之前是依赖人工目视,现在可以通过视觉检测的方式进行替代,也能大幅度降低人工数量与劳动强度。但是如果有了MES系统会起到联动作用,当发现异常之后可以迅速与生产计划、调度、物料配送等业务实现协同。同样的道理,一个车间只有MES系统而没有“服务站”式的信息化系统,依靠人工录入也能解决相关问题,而且工厂管理数据依靠手工录入是历来最常见的一种解决方式。因为企业的痛点很多,其中协同是最核心的痛点之一,甚至信息化建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这个核心痛点。

信息化建设的碎片化发展

 项目汇报目录基本上都包含:背景、框架、内容以及保障措施,也就是说基本上每个项目都会包含整体框架,而且框架基本上也都各不相同,但是也都是基本上都在工业互联网与ISA95的框架之下进行微调,而且ISA95的框架是目前看来最经典的框架之一,基本上都不会有太多异议,下图就是典型的ISA95框架。

ISA95框架对于企业业务的阐述非常简洁明了,现场的装备成、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与企业层分别对应不同的系统,每一个系统所对应的功能虽然有所差异,但是也相差不大,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如下图所示。

但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加上部分企业信息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剩余的则是在之前信息化系统的大框架之下进行补充,再加上商务上对项目控标的考虑,对项目内容反复切割,在功能覆盖上基本上已经没有严格的界限,甚至有些企业是一套ERP管理所有业务。而且在这种趋势下,以金蝶云星空为例,基本上以一套产品来匹配所有工厂管理的需求。如下图所示,基本上包含了ERP、APS、MES、BI、物联网等一系列产品。

虽然表面上看好像每个产品都以平台式的思维出现在方案之中,目标在于可扩展、可定制,其根本原因在于用户的需求已经跳出了之前某个软件的范围,无法以一个系统来全部涵盖,从而需要以平台+功能定制的理念来满足用户碎片式的业务需求。而且根据项目经验,之前传统的信息化系统,诸如MES、ERP,当这些名字出现的时候已经注定了群雄逐鹿的结局,因为这些名字已经是红海竞争的代名词。

 而且这类项目的竞争大部分会落入到行业ISV的手中,毕竟这类系统行业属性太强,其他外行想介入非常艰难。2022年我们以免费的集团智能制造规划+机器视觉+MES的人设,对方以行业ISV的人设进行PK,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我方在领跑,可是最终还是选择了对方,因为他们的兄弟单位都选择的是另外一方,即使失败了甲方信息化部门的压力也会小一些(大家都选,即使选错也可以推卸到行业属性上)。所以行业属性比较强的信息化系统,除非遇到重大外力,基本上行业ISV在不作死的情况下都会处于不败之地。

 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第一许多企业大型信息化系统被行业ISV严格把控,第二大部分预算充足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浪潮已经结束。所以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一定会逐渐偏向于碎片化,也就是不以大型系统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物料装配、质量检验等单点的需求为核心,再也不是五年、十年之前动辄就是WMS、QMS等大型的信息化系统。

碎片化系统与服务站式信息化系统

 碎片化的信息化系统与服务站式的信息化系统都是以满足碎片化的需求而出现,但是两者之间的定位迥然不同,碎片化的信息化系统可以理解为是对之前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遗漏需求的补充,重点仍然是以流程梳理为主,并且行业ISV玩家如果参与照样具备压倒性的优势,第一并没有使用比较前沿的技术,第二也没有更迭出新的竞争方,第三使用的场景是补充而不是替代。

 但是服务站式的信息化系统不管是竞争对手、应用的技术还是业务场景都会发生更改,由之前的人工录入更改为智能化。但由于两者的需求是同时出现的,所以未来项目运营的方式逐渐会演变为服务站式信息化系统+碎片式系统进行打包,因为单纯的信息化竞争已经是红海,而且不会给新的参与方太多的机会。

不同的企业信息化能力对企业的业务价值和重要性不同。因此,企业对信息化能力的构建策略也会不同。调查发现,如何运用数据分析与洞察实现科学的商业决策,成为超七成受访企业的共同关注重点,这一数字较2021年的调研数字增长4%。针对企业未来数字化实践重点的调研,今年的调研结果与2021年保持高度一致,数据驱动的洞察与决策、数字化运营与供应链、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成为企业普遍且持续关注的前三项重点数字化实践。

很显然不管在数据洞察、数字化运营、供应链以及客户体验等几个比较关注的领域,简单的碎片式信息化系统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如果有所更改是必须注入新的理念+技术,也就是未来需求肯定需要服务站式系统来匹配。

未来信息化的主流

 MES、ERP等信息化系统前文也阐述过,这类系统与行业是强相关的,而且对于业务流程的梳理依赖非常重,所以这个阶段最开始征服用户的肯定是售前的方法论以及对于行业的理解,最后一公里肯定是隔壁老王家系统功能的演示。但是未来信息化的主流肯定是不需要方法论的,或者说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对于行业的了解非常重要,未来可能初次就是介绍案例,最后一公里则是秀技术壁垒,也就是别人做不了的你可以做。

 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方向,一个是元宇宙另一个是大模型。其中元宇宙落地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数字孪生的白皮书总结的几个阶段为以虚赋实、以虚咉实、以虚控实、以虚预实等几个阶段,但是按照目前的企业场景来看,即使没有数字孪生虚拟几个阶段照样可以实现。虚拟化对应的是人类不适合亲临的情况,但是需要对业务情况进行了解,这种理解本质上是有问题,因为可以通过传感器、机器人巡检来实现,并不一定需要以虚拟化进行呈现,个人分析了很久,虚拟化其实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一览无余”,因为任何展示方式都是在部分信息丢失的情况下来展示业务数据的,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阐述的话,就是将之前的沙盘更新成了电子沙盘,附带实时数据。但是个人判断数字孪生是锦上添花,并不是雪中送炭,也可以理解为并不是刚需。

但是大模型的出现给人的震撼太大大的,虽然目前大部分应用还是以C端应用为主,但是明显看到了未来企业端的应用。下图是受访企业应用大模型场景的前几项,基本上都集中在单点应用上,如办公、研发,而这类应用则会以“服务站”式信息化系统的模式席卷企业信息化建设。

但是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不会只是这样的单点应用,所以又回到了我们之前的判断“碎片化系统+服务站式系统”打包竞争。

车到山前必有路:

大模型的应用将重塑生产方式和组织关系,让各行业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系统性的变革。在这样的技术变革中,没有企业能够置身事外,企业应当积极思考、准确预判企业和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数字原生(科技、互联网行业)企业在大模型应用方面走在前列,92.5% 以上受访的科技企业已开始探索大模型并产生价值;其他行业也正在积极探索并将大模型技术纳入业务发展中。虽然当某个新型技术给大家极大震撼的时候,每个企业都会希望承借这个东风,但是企业在应用大模型的过程中,需建立有效的验证机制。

1)保持开放探索的心态,新兴技术赋能产业的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磨合期,企业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业务实践。

2)建立有效的技术保障机制,企业应当制定良好的技术引入机制,适时进行组织和业务流程调整,减少AIGC引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摩擦和风险,为新技术“兜底”;

3)业务理解与评估,这个需要信息化部门对于企业业务场景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分析,技术选型尤其重要。

智能制造新篇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智能制造,不仅代表了技术的革新,更预示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它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传统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高效生产

 智能制造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精简和优化。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下线,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进行精确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柔性制造

 传统的生产线往往只能生产固定型号的产品,而智能制造则可以实现高度柔性化生产。这意味着,同一条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生产方案,生产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

质量控制

 智能制造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一旦发现问题,系统可以立即进行干预,确保产品质量达到最高标准。

节能减排

 智能制造还能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通过精确控制生产流程和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以某知名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该企业引入了智能制造系统后,生产效率提高了30%,同时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通过柔性生产,该企业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抓住每一个商机。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将会越来越成熟。未来,我们可以预见,智能制造将不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还将延伸到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这将为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同开创智能制造的美好未来。

 但是智能制造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不过业务模块却是固定的,基本上MES系统都会涵盖:生产计划、生产执行、生产质量、生产决策、生产保障、生产资源等。不过MES系统是高速公路式的信息化系统,每个模块都会有所涉及,但是每个模块建设的功能都会非常浅,重点仅仅是打通几个数据流。每个业务场景的深入、提升还是需要依赖其他的系统,之前依赖的是WMS、QMS、EAM,之后则会重点以机器视觉、大模型、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为根基,进行重点突破。比如设备巡检出现了以机器视觉为基础实时识别跑冒滴漏,质量则出现以机器视觉为基础对零部件外观、尺寸(精度要求不高)进行检查,设备运维则会出现大模型式的应用,比如设备知识库、备件库、故障库等,都是可以深入的方向。

信息化的未来趋势: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显已经感觉到企业信息化大规模建设阶段已经结束,SAP是企业信息化大规模建设阶段非常具备代表性的,据2021年数据统计,我国高端ERP软件市占率最高的是SAP,达到了33%,但就是这样的企业今年宣布裁员8000人,经济发展的萎靡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信息化大规模建设阶段结束的事实,因为SAP裁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全球经济不景气,但是经济不景气不能背所有的锅。

虽然企业信息化大规模建设已经结束,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受访企业的数字化投资占营收的中位数处于1%~3%的区间内。数字化实践领先者数字化投入力度相对更大,中位数处于 3%~5%的区间内。该调研数字与2021年调研数字基本保持一致,但出现明显右移趋势,这表明企业重视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投入有增加趋势。

所以,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发现:企业在传统信息化系统领域的投资在降低,或者需求很萎靡,但是花费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上的精力与金钱并没有降低,反而占比还在提升,综合起来还是那句话“当时代抛弃你时,可能连个招呼都不打”,并不是SAP用不起,而是新型的技术更具性价比。

2024-05-27 14:38:06
来自:滕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服务机构征集

最新通知